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的一群科学家,在研究日本九州宫崎县幸岛上的猴子,他们给猴子一种从来没吃过的洋芋。
起初,那群猴子一直在观望,该不该吃那些沾满泥巴的洋芋。后来终于有一只猴子,把洋芋带到海边洗干净之后吃了。其他的猴子看到这只猴子这样做之后,也纷纷加以效仿。
很奇妙的,当到了第一百只猴子在模仿清洗时,却发生惊人的变化:从未学习过洗洋芋的猴子,竟然在一夕之间,几乎学会了这种新的方式。也就是说,其他不知道如何洗洋芋的猴子,虽然没有跟已经学会的猴子接触,可竟然也知道了这个方法。
更令人惊讶的是,没隔多久,洗洋芋的新行为竟横越海洋,传到对岸大分县高崎山的猴子,可是这两群猴子完全没有任何关联或接触。
无奇不有,在英国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英国某个小镇的麻雀,会在早晨啄破牛奶工人送来的牛奶瓶口上的铝箔纸然后毫不留情地饱食一顿。后来,这种“免费的早餐”竟然在麻雀界传开了,从一个小镇传遍了全英国。令人百思不解的是,麻雀不是翱翔万里的大鹏鸟,它们的活动范围受到飞行能力的限制。可是在多年以后,隔海的荷兰与瑞典,也发现了有同样行为的麻雀。这难道是巧合吗?还是生物界或人类都有“百猴效应”?
“百猴效应”是指当某种行为的数目,达到一定程度(临界点)之后,就会超越时空的限制,从原来的团体散布到其他地区。
对组织而言,只要认同某种观念和行为的人,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风起云涌获得更多人的认同和支持。
当只有有限数量的人知道一个新方法时,它仍是这些人的个体意识,但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只要再有一个人接纳了新思想,之后几乎每个人就都接纳了这种新思想。
英国的科学家谢瑞克认为:不断重复的行为会形成一种记忆,即不经思考也能够反应。一百只猴子的重复动作,形成了一种磁场区域,其他没有学习过的猴子与这个磁场区域产生共鸣,而学会了这些行为。
从组织学习的观点而言,任何新的学习或改变,都必须有人不怕失败,勇于尝试,先跳出来当第一只猴子,其他人才会跟着仿效。
再者,在团队学习之前,先要有一个“学习团队”,由他们带头起示范作用,再逐步扩展影响范围。直至一个组织要有很多人认同之后,才会达到所谓临界点—产生快速的传播速度。依据日本管理大师船井幸雄先生的看法,有7%(约一成左右)的员工接受,就会有惊人的进展。在西方的管理专家也有人认为,在推动企业变革的过程中,只要有超过20%的员工认同,领导阶层就可以大胆进行变革。
只要是对的信念,这种无形的力量就可以汇聚成为一个很大的正向能量。只要团队中有任何一个人愿意率先行动,他就可以在人群中产生示范作用,在无形中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藩篱,去影响绝大部分的人,就像幸岛上那群死猴子一样。
小小心得:
1、有时,你会觉得一种好的行为只有少数几个人去做,根本对这个社会来说不会产生影响的时候,请你回想一下这个理论,类似的“善念”“善行”正在整个空间静静地累积着,也许你的那一念,那一举,就是那第100个,那至关重要,突破临界值的那一个。人类和动物的DNA本身就是一个标量波的发射器,将自身的信息发射出去,而这种震动,又可以在志同道合者中形成集体意识场,形成双向沟通。如佛经所说,三界唯心,世界在每个意念中不断发送改变。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眼中的小事、少数、低影响,看似无足轻重,放大到整个空间的累积,这一善,一举便变得至关重要,很有可能就是“多米诺效应”中那最弱的一块骨牌。
2、整体文化的变迁往往始于个体行为的变化。这个观念就是希望任何人都不要小看自己,或许一个人的 力量非常有限,但请相信心的力量可是无远弗届。一颗善念的种子就可以创造出一整片森林。
3、流行就是最简单的“例证”。女儿念六年级时,常常在放学回家后便立即上网查资料。她所查的资料不外乎日本的超人气偶像团体,有时还会希望家里能订《苹果日报》,因为里面有很多影视新闻。母亲问其是如何了解到这些的,孩子只是轻描淡写“同学告诉我的。”
4、到达临界点后,群体内部分个体的行为可以迅速转化为群体的一致行为-这种转变并非一定要经过学习过程,而是群体共鸣的结果。
5、敢于做跳出来的第一只猴子,勇于尝试。个人力量虽弱,但相信的力量会激发百猴效应的力量磁场,不断发送,不断放大。